面對內憂外困的局面,中國鋼企如何突圍?
在國內需求不振、環保壓力不斷增加的背景下,“走出去”似乎成為眾多鋼鐵企業的選擇。1~4月,我國鋼材出口增速高達32.7%。然而這條路似乎也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由于量大招“風”,鋼鐵企業又陷入了反傾銷的圍堵。
僅今年5月,就先后有歐盟、加拿大、秘魯、墨西哥、巴西和土耳其等國家或地區對我國鋼材出口提起或計劃提起反傾銷調查。另有消息稱,美國企業也于4月提交了對我國冷軋板卷反傾銷的投訴材料,但由于損害數據等材料需要補充,其將在6月重新提交材料。韓國日前同意終止一項對由7家中國鋼鐵企業生產的鋼梁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也是以中國這幾家鋼鐵企業自愿提高價格為代價。
面對內憂外困的局面,中國鋼企如何突圍?如何在陣痛中找到出路?很多業內人士都在思索。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就曾強調,中國鋼鐵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只有優化產品結構,把國內生產的大量粗鋼轉化成優鋼、特鋼,在此基礎上再削減產能才是有意義的,這才是中國鋼企的出路。
然而無論是轉型還是調結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過程以及大量資金的支撐。如果說國有鋼鐵企業在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下逐漸向國際水平靠攏或還可實現,那么民營鋼鐵企業的處境則更加令人堪憂。在當前內需明顯不足、出口壓力倍增、庫存高企、成本支撐有限等利空因素仍充斥著鋼材市場,鋼市供需矛盾并未得到緩解的背景下,中國鋼鐵企業更想知道,“我們現在怎么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