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打算重拾工業經濟之時,中國政府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抑制閑置產能。決策層要求各部門堅決遏制“過剩產能和重復建設現象”。
在確信經濟復蘇的種子已經萌芽之后,中國走向以調結構為主的經濟之路。
不是超前就是落后
今年中國產能過剩的數字觸目驚心。
以三大行業為例,鋼鐵消耗量預計為4.7億噸左右,而產量將超過7億噸;水泥產能將達27億噸,市場需求僅為16億噸;傳統煤化工重復建設嚴重,產能過剩三成。
另外,內外需的不振也令產能利用率偏低。占全球四成的電解鋁產能為1800萬噸,利用率僅為73.2%;七成以上產量靠出口的造船業產能為6600萬載重噸,2008年國內消費量僅為1000萬載重噸。
產能過剩并非是一個新鮮的話題,這種經濟結構失衡長期存在。有人認為產能過剩并非洪水猛獸,它反而能夠刺激行業競爭,是加速技術變革的一種特殊手段。但是,這種手段在競爭不完全或壟斷行業卻總不能發揮好的作用。
在過去治理產能過剩的行動中,地方政府和工廠老板往往能在某些方面達成共識,或直接或間接繞過政策設限,許多效益欠佳的廠商就靠貸款繼續擴大生產,而今年信貸猛增使得這些企業更加如魚得水。
實際上,中國現在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尤為復雜,最大的挑戰來自國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的鋼鐵和水泥等重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