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鋼鐵協會日前公布,2009年中國粗鋼產量達到5.678億噸,幾乎占據全球總產量的半壁江山。在全球鋼鐵業迅速滑坡,各國產鋼量大幅減少的情況下,中國的鋼鐵業正如中國經濟一樣,迅速走出低谷。
鋼鐵業逆流而上
“4萬億”拉動下,國內需求迅速恢復,鋼鐵業逐漸走出寒冬。
借助4萬億的拉動力量,以及“鐵、公、基”的起飛動力,鋼鐵業的寒冬并不漫長。一方面鐵礦石價格由于全球鋼鐵業的不景氣而一度以“跳樓價”售往中國,一方面中國國內市場需求恢復得出乎意料的快。在這種情況下,中小鋼企市場嗅覺敏銳,集體加足馬力全力生產。
最先火起來的是從事螺紋鋼、線材等建筑鋼材生產的鋼企,鐵路、公路、機場……大批基礎設施的修建,離不開建筑鋼材;隨后房地產也開始從低谷中走向一個高峰,新項目破土動工,爛尾樓“起死回生”。隨著需求的上升,建筑鋼材的價格也步步高漲。
4萬億的拉動效應逐漸在其他行業上顯現,汽車購置的稅費優惠帶來了市場的火爆,家電下鄉又挖掘了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這二者都帶動了高端鋼材產品的暢銷。寶鋼、武鋼等大鋼企從中受益匪淺。以寶鋼為例,該集團的上市公司去年營業總收入1485.36億元,凈利潤60.3億元。分析人士認為,寶鋼的汽車板、家電板、管線鋼、高強度工程機械用鋼、合金高壓鍋爐管等產品都有較大優勢。汽車板在去年更是成為寶鋼的“搖錢樹”,由于需求巨大,全國汽車銷售突破1364萬輛,寶鋼的汽車板也供不應求。
鐵礦石談判的得與失
2009年鐵礦石談判無果而終,中國進口鐵礦石統一執行“中國價”。
2009年,鋼鐵的重要原料———鐵礦石,在一年一度的談判中一波三折,中方立場強硬,三巨頭不肯退讓,最終這場拉鋸戰無果而終。
但是中國談判小組在此次對決中,拿出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策略:整頓進口鐵礦石市場,嚴格執行代理制;中國進口鐵礦石統一執行“中國價”;推進進口鐵礦石備案登記制度,以掌握進口鐵礦石的數量和流向。
2009年鐵礦石談判中方最終沒有與三巨頭達成協議,這一年鐵礦石價格也波蕩起伏,最終全年鐵礦石價格將高峰低谷拉平后,中國鋼企與三巨頭打了個平手,中方并未因沒買三巨頭的長協礦而多花錢,三巨頭也因為現貨市場的火爆并未少賺錢。更為業內關注的是,這樣的談判策略會在今年的形勢下發揮什么作用。
|